
李隻,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学生。2022至2024年曾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浙江总队,服役期间参加总队优秀政治教员比武竞赛取得士兵组第一,荣立平时教育管理个人三等功,同时参与杭州亚运会执勤安保、中国军视网宣传片拍摄、连队历史舞台剧演出、支队八一晚会主持表演等各类活动。退伍返校后初心不改,参与学校橄榄绿社团和国旗仪仗队,作为代表参与2025年上海市征兵宣传片拍摄,发扬奉献精神,参与支教和各类志愿活动,荣获第五届上海市退役大学生士兵“风采之星”称号、第四届“谁的青春不奋斗”上海高校学生故事讲演活动一等奖、校级优秀志愿者、第四届上海大学“最美退役大学生”等各类荣誉。

“从176斤到136斤,从体能‘后进生’到队列标兵,从军营‘政治尖兵’到校园‘志愿先锋’,两年军旅生涯教会我的,是永不言弃的信念和以身报国的担当。”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学生李隻的话语里,藏着一段跨越校园与军营的青春成长史。这位曾服役于武警浙江总队的退役大学生士兵,用汗水与坚持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先后斩获第五届上海市退役大学生士兵“风采之星”、上海高校故事讲演活动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在青春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
军旅淬火:从“小胖墩”到“排头兵”的蜕变
“成为合格军人,体能是最基础的‘地基’。”这句话深深刻在李隻的脑海里。2022年9月,受退伍军人父亲的影响,怀揣军旅梦的他毅然暂停学业,穿上戎装成为武警浙江总队的一名新兵。可初入军营时,176斤的体重让他成了同批战友中体能素质落后的“小胖墩”,多次考核失利让他倍感挫败。

指导员的一堂教育课点醒了他:“战斗本领是军人的立身之本,体能不过关,何谈保家卫国?”从那天起,训练场成了他的“战场”。战友休息时,他加练俯卧撑、折返跑;遇到短板科目,他缠着班长请教技巧;为控制体重,他主动调整饮食,坚持每日负重越野。三个月里,汗水浸透了作训服,体重秤上的数字一点点下降,结业考核时,他不仅成功减重40斤,所有科目全部达到良好以上,多数获评优秀,更被评为“班内队列标兵”。
体能过关只是开始,李隻的“学霸”特质在军营中逐渐显现。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演讲功底,他被推荐参加2024年浙江总队“三会一好”优秀政治教员比武竞赛集训。集训队里,他和战友们开启“连轴转”模式:凌晨两三点才结束备课,清晨六点准时出操,反复打磨课件、模拟授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斩获士兵组第一名,荣立平时教育管理个人三等功,名字被镌刻在中队荣誉墙上。服役期间,他还先后参与杭州亚运会执勤安保、中国军视网宣传片拍摄、连队舞台剧演出等任务,在多个岗位上绽放光彩。
初心如磐:红色基因点亮从军路
当李隻最初提出入伍想法时,家人的担忧让他一度犹豫。迷茫之际,遍布上海的红色印记成了他的“指路明灯”。他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在斑驳的弹痕墙前感受民族不屈的精神;踏入中共一大会址,在星火初燃的起点体悟初心使命;回到上海大学校史馆,重温革命年代进步青年“以笔为枪”的报国故事。“作为上海学子,城市的红色底蕴和校史中的家国情怀,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军的决心。”
带着这份信念,他和家人促膝长谈,讲述自己对军营的向往和对责任的理解;学校武装部老师也主动上门,向家长介绍征兵政策和军营保障。最终,家人从担忧转为支持,他如愿穿上军装。2025年,退伍返校的李隻受邀参与上海市征兵宣传片拍摄,镜头前,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向更多青年传递“好男儿当兵去”的热血担当。

2024年退伍复学后,李隻的身份从军人变回学生,但那份责任与担当从未褪色。“军营教会我的‘归零心态’,让我能重新适应校园生活。”他说。课堂上,他专注钻研微电子专业知识,绩点从3.72提升至3.86,跻身专业前10%;实验室里,他参与的“晶体管实现车辆避障”科研项目获校级立项,将军人的严谨融入学术探索。
作为“过来人”,他主动加入学校橄榄绿社团和国旗仪仗队,每周带领队员训练,承担校内外重大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征兵季来临,他走进班级、宿舍,用亲身经历讲述军营故事,鼓励学弟学妹报名参军;在“谁的青春不奋斗”讲演舞台上,他身着军装讲述军旅成长,用真挚的情感打动评委,斩获一等奖。

部队教会我奉献,我想用行动把这份精神传递下去。”返校半年,李隻的志愿时长就超过150小时,获评校级优秀志愿者。今年暑假,他远赴四川凉山支教,在大山深处为孩子们开设“国防小课堂”,教他们叠军被、讲英雄故事,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从校园到军营,再从军营回到校园,李隻的青春在“报国”二字中不断升华。“无论穿军装还是校服,家国情怀始终是我的底色。”他说,未来将继续在学业上深耕,在奉献中成长,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资料:宝山区征兵办 上海大学
编辑:王琦 苗田川 丁旭阳
发布: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