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人化平台的家族中,无人机已飞上天空,无人战车已奔驰大地,然而海上无人平台很少被提及,甚至被人称为“幽灵船”。现在,让笔者带你走近“幽灵船”,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中文称谓多样 英文简称USV
“幽灵船”,实际上就是海上无人平台。它的英文名称是unmanned surface vessel,简称USV。在中文军事报刊中,叫法多样,无人水面艇、无人水面舰艇、无人驾驶海面舰艇、无人水面船等等。名字只是符号,随着时间推移,其价值逐渐凸显后,自然有中文正名。本文采用多数人的说法——无人水面艇。
或许由于它们个头小、科技含量高、无人操纵、出没于海面,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执行一些危险任务,所以被人亲切称作“幽灵船”。
无人水面艇主要用于执行危险以及不适于有人船只执行的任务。一旦配备先进的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通信系统和武器系统后,它会更加神通广大,可以执行多种战争和非战争军事任务,比如,侦察、搜索、探测和排雷;搜救、导航和水文地理勘察;反潜作战、反特种作战以及巡逻、打击海盗、反恐攻击等。
走进应用阶段 各国倍加重视
以前,无人水面艇只在好莱坞大片里出现过。如今,美国海军将之变成现实。打击索马里海盗,美国无人水面艇高调亮相,并在配合主力舰行动,表现卓越,让人耳目一新。去年夏天,在美国“三叉戟勇士”演习中,美军最新型AMN1无人水面艇圆满完成了阻截“敌船”的任务,各方甚为关注。
在无人水面艇研发和使用领域,美国和以色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海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无人水面艇。2007年,美海军发布《海军无人水面艇主计划》,为无人水面艇赋予了7项任务,同时还界定了无人水面艇的船型、尺寸和标准等要素,这标志着美国无人水面艇走上正规发展阶段。
以色列“保护者”型无人水面艇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新加坡海军是它第一个海外用户,在一次演习中,他们利用登陆舰搭载2艘“保护者”无人水面艇,进行海上保卫和封锁行动,据新加坡国防部称,“保护者”无人水面艇是“非常高效的”。
目前,德国、日本也在积极研究无人水面艇。中国无人水面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民用方面已取得进展,“天象1号”无人水面艇曾在奥运会青岛奥帆赛期间,作为气象应急装备为奥帆赛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发展前景广阔 困难有待突破
衡量一种装备的发展前景,关键是看它的潜在价值。无人水面艇生存能力较强,能适应各种气候,性价比高,更为关键的是,它极大地解放了一线作战官兵,这与尊崇人的生命价值的现代战争伦理非常契合。
恩格斯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是往往违反指挥官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装备了各种先进智能装备的无人水面艇,将会更大范围地走进海战场,进而带来海上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也许在高层保险柜内的某份绝密军事文件中有过提及,但目前笔者只能通过想象在大脑中模拟。试想,一个海域内多艘无人水面艇形成一个庞大的阵势,发起3D游戏里才有的冲锋场面,仅由寥寥数人控制,该是多么神奇;或者多艘艇组成几支“编队”,隐真示假,利用超炫超酷的现代手段鲜活演绎古代兵法思想……
前景虽美好,现在还有一些困难等待人们用智慧去跨越。与无人机所在的相对平稳的大气环境相比,无人水面艇所处海面环境更加复杂。海浪变化、光线在海面反射以及近海较多的障碍物,都对无人水面艇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关链接
“斯巴达侦察兵”无人水面艇由新加坡、美国和法国联合研制,艇身长7米,排水量2吨,最大活动范围可达14.4公里,一次出海可连续航行8个小时,可搭载舰炮、反舰导弹及反潜感应器等武器,能执行监视与侦察、反水雷、反潜等任务。
“保护者”无人水面艇由以色列研发,艇长11米,排水量4吨,最大有效载荷1吨,航速超过30节,装备有光电吊舱、轻型火炮等,具备较强的监视、识别和侦听能力,能执行侦察、辨别和拦截敌舰、反恐、水雷战、电子战和精确打击等任务。 (葛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