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我是东华大学一名大一新生,三个月后步入军营;五年前,我是武警某部一名退伍女兵,回到校园重新开始我的学业;四年前,我是学校的一名学生干部,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两年前,我是东华管院一名兼职辅导员,为学生倾注无限热情;如今,关于我的生活,叙写仍在继续……
部队篇:搁笔从戎,不爱红装爱武装
我永远都忘不了2005年6月29日那一天,当我拿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面试通知时的那份激动,彻夜未眠;更忘不了的是,面试当天,面试官只瞥了一眼我的表格,两个问题后,我的表格就被弃入了淘汰堆,那天的回家路上,我哭了4个多小时……
那年秋天,青涩的我初入东华校园,偶然间,在校园的告示栏里瞥见了一张“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兵员素质、加强国防建设”的招兵告示,顿时,一股爱国的火焰在胸中燃起,曾经那个“绿军装的梦”在远方深情呼唤。于是,在现实和理想的抉择中,我毅然选择了后者——去燃亮那爱国的火,去圆满那军装的梦。那一年,我18岁,戴着大红花走入了武警某部的新兵连。
两年的军旅生涯在我“坚强、忍辱、拼搏”的信念中转瞬即逝,时间虽短,我却没有辜负:在军事训练和专业技能方面,我都有着极其过硬的素质;作为师通信连的一名总机话务员,我的专业水平在全师范围内名列第一;入伍第二年,受上级信任,我担任了“新兵副班长”一职;我曾连续两年协助上级领导策划全师范围的部队春晚以及中秋晚会;并在入伍第二年,为所在连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广播站,所创广播形式开创了全师广播站建设的先河;
两年间,我的军事素质及优秀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在新兵连期间荣获“优秀新兵”称号,第一年获“优秀士兵”,第二年离队之际,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我20岁。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部队生活过得很顺利,能有的都有了,多幸福一事;然而,事实是:你只看到我军事训练突出,却没有看到我每次三公里第一个冲线时那一脸煞白的表情;你只看到我专业水平名列前茅,却没有看到我新兵一整年每天晚上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电话号码的艰辛;你只看到我协助策划各种晚会、为连队广播站、板报站带来的各种创新与辉煌,却没有看到我为了节目、串词、稿件、板报,彻夜编排、改稿、设计时的纠结场景……一直以来,我始终不觉得自己天赋异禀,但是,我愿意用后天的努力去弥补内心的每一个遗憾。
校园篇:卸甲复学,红专并进谱新篇
2007年底,我卸甲复学,又全身心投入到了紧张的课业学习中,并暗暗告诉自己:将两年来在部队培养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用到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于是,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我便赶上了自己的新同学,填补了两年的知识空白。记得那时,本就数学基础不佳的我,为了不让高数成为自己学习的遗憾,每天晚上啃微积分到后半夜成了我不变的学习惯例,在宿舍楼夜里11点准时熄灯的要求下,一个“小猪应急灯”成了我最好的陪伴者,最终,我把自己的微积分成绩从最初的73提升到了结课时的98,大二学年,我的学习绩点跻身到了专业前6%,可以说,对于我,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那一年,我22岁。
时光荏苒,又一春秋,学习对于我来说已变得驾轻就熟,我不再安于只做一名普通的学生,我思索着用自己经历去影响身边的人。于是,校园各处出现了我的身影,大二学年,我任职于东华大学红十字会,从一名普通干事到秘书部部长,四年里,我四次走入无偿献血室,累计献血1000毫升,用实际行动为他人诠释“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大三学年,我同时担任了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党建中心主任、所在党支部组织委员、以及所在班级的班长,青春校园成了我挥洒热血的平台。
大四那一年,我又与3000多名东华学子一起进入世博园,担任了上海世博会的最后一批园区志愿者,我的岗点在亚洲片区以色列馆旁边的问讯处门口,一个人流量极大却从来不受关注的地方,岗点上甚至连一把遮阳伞都不曾设立,看着远处与我一同站在烈日下的武警战士,我的服务热情始终不曾消退,曾经的那段军旅生涯无疑为我注入了持久的热情和不竭的动力:那是我曾经穿过的军装,如今虽然已经变成了不同的绿色,但是我却希望它们同样鲜艳!那一年,我24岁。
在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依然能够坚持勤奋学习的态度,并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专业排名能够始终恒定在前10%以内,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奋斗,我获得了教育部及学校等颁发的“国家奖学金”、“东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在本科毕业之际荣获“优秀毕业生”称号。
梦想篇:科研之路,求学立业两不误
2011年,对我来说,是个承接,亦或许是个转折,一心想毕业直接就业,最终却在这一年选择了读研,为了心底的那个学术梦想,我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我热爱的金融学。
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学生工作依然成为了我课余时间的主要内容,研一开学伊始,学院老师就推选我为新一批的兼职辅导员之一,这对于本身就是一名新生的我来说,着实压力不小,又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为了能够带好自己的学生,刻意地,我对自己做了改变,调整思维出发点、调整语言习惯、调整行为举止,一切的一切,只为让自己配得上“教师”这一称谓,让自己能够用更加饱满的人格特点去影响自己的学生。校内工作学习的同时,我同样不忘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到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今年年初开始进入上海某银行实习。工作中的我,始终保持着曾经的那份军人品质,积极、开朗却又不乏仔细谨慎,始终坚持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生活理念和“大事不放松、小事不纠缠”的为人处事原则,我坚信:在现实面前,能够动摇我的只有理想信念,而绝不会是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收入微薄,但是自从自己大三学年踏入实习岗位以后,我便坚持不再接受父母提供的生活费,靠自己的双手奋斗以及奖学金,支出着一切日常消费,四年如一日。如今,我已26岁。
或许,多于大多数人来说,我的这条路,走得过于漫长,八年,人生能有几个八年?一路上,总有人问我:“你后悔当兵吗?” 更有昔日战友问我:“你后悔退伍吗?”我的回答是:“是绿军装改变了我的一生,它让我更加热爱部队、热爱我的国家,部队的经历把我从懂事历练到成熟;同样,是母校东华给了我锻炼机会,它让我学会正视且珍惜一路走来的每一份成功与失败,在东华的点滴让我褪去了身上原有的那份骄躁,多了一份安定。对于八年来的每一个决定,我从未后悔,有的只是感恩!感谢部队、感谢东华,感谢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得是我退伍前的那个夏天,武警部队曾经举办过一次征文比赛,当时我随心撰写了一则短篇散文,真实描绘了自己两年的部队生活,在军网获得了较好的评价,退伍前的最后一次广播,我将这篇文章带给了全连官兵,所有人都哭了,今天我把这篇文章带给在座各位:
文章当时的标题是《我的女兵情结》,今天,我把它改为《一名女兵的心路历程》
曾经有人将女战士形容为巾帼英雄,在这个“英雄帮”里,花木兰当仁不让地坐阵了“帮主”之位,对于每个胸怀抱负的女孩子来说,木兰从军,江姐就义的典故早已不仅仅是口头之事,更是她们无限奋斗的动力;站在和平年代的浪尖潮头,那种女扮男装、冲锋陷阵的杀敌场面已不复存在,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慨叹,也是激励!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身穿制服的职业有了特殊的向往,更不知从何时开始,警服成了我奋斗的目标。那时候,我自豪我即将成为女兵!
初入警营,我有诸多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远比我想象中复杂的多,但是为了当初的誓言,为了曾经的目标,我咬咬牙,挺着……开饭的时候,想着当年红军吃野菜、啃树皮,我愣是将碗里的饭菜扒得粒米不剩,滴汤不留,实打实的白面馒头一吞就是八个;爬战术的时候,煤渣路,水洼地,哪里不平哪里倒,哪里坑洼哪里爬;搞体能的时候,三九天里雨中三公里考核,雨水、汗水、泪水混在一起,浇湿了衣服,也浸透了心……令人不解的是,我渐渐地适应了这种累人但充实有序的生活,日常的点滴不再是我的负担;苦过、累过,也开心过,幸福过,我骄傲我是女兵!
说来奇怪,部队生活人人喊苦,却人人爱,军人身份人人叫乏,却人人赖;无理地爱着这种繁忙,赖着这份充实;爱着一个“累”字,赖着一个“情”字。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修成今世的有缘相遇。”在这些稀松平常的军营岁月里,正规的编制序号我们不常听到,身边的领导战友们亲切地称呼我们“女兵”,“女兵”一词成了我所在队列的代名词,我们也欣然接受并珍惜着这份短暂而珍贵的“战友情”,我幸福我是女兵!
转眼间,“坚强、忍辱、拼搏”六个大字已伴我走过两载春秋。六点起床、九点熄灯、扯破喉咙呼喊“一二三四”的日子已不会重返,两年的摸爬滚打,数载的雨雪风霜,汗水洗去了我的稚嫩,枪炮锻造出我的豪情,此生或许不会再有一口气冲击1700级台阶的勇气;也不会再有数小时军姿训练站到双腿抽筋的经历;更不会再有一群女兵哭着齐唱“军中绿花”的感人场面,再看看我的三尺机台,摸了它两年,爱了它两年,却不得不与她说再见。我无悔我是女兵!
我奔着潇洒二字而来,踏着飒爽一词而去。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在一个人流涌动的火车站,曾经的战友不期而遇,那时候的一声“雪菜炒肉丝”足以让我们热泪盈眶,没来得及挥手回应,就已擦肩而过,独留下声声召唤,久久回荡。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只要那旧日里的一声戏称或谑言响起,就足以把我们拉回过去,重新变成一个年轻的圆脸的笨笨的小女兵,曾经那年轻的女儿绿岁月,是如此美好透明而轻盈。我依恋我是女兵!
文章仅千字,对于我来说,它却字字如金。
我是一名军人、我也是一名学生,我是一名辅导员、我也是一名实习生,我更是一个社会人,我有我的中国梦,我愿意相信:“生命不是在等待暴风雨的离去,而是要学习如何在风雨中翩翩起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把认真当成一种习惯,舞台有多大,生命就有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