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张卓韧
斗志昂扬的心态使我更加积极面对困难
张卓韧,女,1992年出生,2010年考入复旦大学,2014年参军入伍,服役于空军某部,2016年退役。在校期间,荣获2018信璞耕读一等奖学金、2017国家奖学金、2017复旦大学第30届光华自立奖、2016复旦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014复旦大学优秀本科生二等奖学金、2013复旦大学优秀学生、2012复旦大学优秀本科生三等奖学金、2011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学主题征文一等奖。
进了复旦,本以为自己的当兵梦就破碎了,但当我看到武装部的大学生征兵宣传时,我就知道机会再次来临。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一直坚持锻炼,坚持每天跑步。入伍报名时,我顺利通过了体能测试。起初,家人反对我当兵,怕我吃不了苦,无法适应部队的生活。而我认为“千金难买年轻苦”,更何况,当兵与其说是苦,不如说是尼采所讲的“生命的不断自我超越”。在经过多次和父母的沟通后,父母终于同意了我去当兵。生命不仅有长度,也有深度,还有浓度。当兵两年的“经风雨、见世面”,我所经历的锻炼、所收获的成长,是我迄今为止有限的人生中最为深刻和丰富的。当初完全没有想到,短短的两年,竟会在我的生命中留下如此深的印迹。
当兵前,我想通过服役期间的体能训练“野蛮其体魄”。现在看来,我的身体素质确实有了提高,然而我收获的远不止于此。新兵营的体能训练是非常科学的,在强度上循序渐进。即便如此,我还是有些许不适应:脚磨破了、着凉感冒了……这些小事其实不足为道,而我适应起来却花了不少时间。当我学着走出娇生惯养的模式时,一片新天地正向我展开——生命(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脆弱,需要把它保护起来;相反,生命具有很大的韧劲和潜质,过分的保护只会使原本强大的生命力萎缩,而风雨能使其坚韧。过去在学校时,一遇到困难,我总有畏难情绪。大一上计算机课,我觉得PS很难,就选择了逃避,平时作业敷衍了事,考试自然也不理想。现在,我勇于面对甚至主动寻求挑战,“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学会了用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和解决困难。
在部队的集体生活中,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谢希德老校长提出的“敬业乐群”的精神。刚下连队时,为了尽快成为正式的值勤力量,我不惜通宵熬夜加班加点学习业务;为了在工作中做到“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我们把键盘从机房搬回连队,见缝插针地练习指法;上机时,面对空军和总部的音频纠察和视频监控,我化压力为动力,把武装带内扎以保持坐姿端正。在执行重大任务时,骨干经常连轴转,马克思所说的“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激励着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工作。在劳动中,团结协作与互相帮助非常重要,我逐渐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敬业乐群”的精神不知不觉融进我的血脉。当兵期间,虽然和家人、朋友通电话的次数不像以前在学校那么多,但同学的书信每次都给我莫大的鼓舞,这些信都被我小心地保存着。信不仅给了我情感上的支持,更使我“精神足够充实,在沙漠中不会沮丧,反而感觉到孤独的乐趣;精神足够热烈,在冰窟中不会冻僵,反而感觉到凛冽的快意”。
军旅感悟:在部队,“凛劲节于冬雪,存冰心于玉壶”,不忘初心,笃志前行!